从耶稣复活到公元66年罗马人占领城市,耶路撒冷的基督教早期社会似乎就已经在耶稣墓地举行宗教礼仪庆典。以后不到一个世纪,公元135年,皇帝哈德良填平了这个采石场,在这个地基上建造了一座阿芙罗狄忒神庙。
从此,这个地方一直被异教寺庙占据着,直到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他很快就对这个与他新的信仰有关的神圣之地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下令在这块圣地上兴建了许多教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圣墓教堂,始建于公元326年。
公元638年,基督教徒被迫投降弃城,耶路撒冷转入由哈里发奥马尔领导的穆斯林的管辖之下。奥马尔作出了一个非同凡响的姿态,拒绝在圣墓教堂内祷告,他说:“如果我在教堂里祷告,那将給你们带来损失,因为信徒们(穆斯林)就会这样认为:奥马尔在这里祷告过”。然而,这种慷慨的举动也会带来不幸的后果。
圣墓教堂在奥马尔和早期的穆斯林统治者的保护下继续用作基督教教堂,但在1009年10月18日,当“疯狂”
的法蒂玛哈里发哈基姆残酷和蓄意地摧毁了这个伟大的教堂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讽刺的是,如果奥马尔当时将教堂改为清真寺,哈基姆就不会去理会它。相反,哈基姆下令推倒墙壁,用锥子和铁锤捣毁耶稣坟墓,直到它成为一片废墟。教堂的东西墙被完全摧毁,但南北墙可能因碎石掩盖而没有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贫困的耶路撒冷社会无法承担修复费用。但在公元1048年,君士坦丁九世莫诺马赫出资重建,由于受到哈里发财政拮据状况的影响,这些资金不够用来修复整个教堂,有很大一部分不得不被舍弃。天井和大殿部分完全丧失,只有院子和圆形建筑还保留着。后者通过在正门加入一个大的半圆型穹顶结构而成为一所教堂。
这就是1099年7月15日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骑士在夺取耶路撒冷后唱赞美诗的教堂。后来被推为第一个耶路撒冷国王的十字军的将领,布永的戈弗雷自称是“圣墓保护人”。
十字军迟迟没有翻修教堂,直到1112年,才开始对教堂进行罗马式的改造。他们首先挖掉了圣海伦娜的墓穴,在原来康斯坦丁大殿的地方修建了一个修道院。1119年,耶稣圣墓的祭坛得到更新。1131年,富尔克和梅莉森德在教堂的加冕仪式使得教堂有必要进行更彻底的改变。在原康斯坦丁的庭院的地方修建了一个罗马教堂(1149年落成使用),它通过一个巨大的拱形门洞与圆形大厅相连,十一世纪的半圆型穹顶结构被拆除。1170年增建了一个钟楼。
十字军征服耶路撒冷时,首次指定希腊东正教,亚美尼亚宗徒教会和罗马天主教三个教会主要掌管教堂。在十九世纪,科普特东正教,埃塞俄比亚东正教和叙利亚东正教获得少许的管理权,其中包括神殿及建筑物内部和周围的其他结构。各教会做礼拜的时间和地点由协议书规定。
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对圣墓教堂也并不仁慈。它饱经摧毁,亵渎,和忽视,修复工作(1555年由方济会进行的一场重大整修)也往往带来更多的害处。近代史上,火灾(1808年)和地震(1927年)使教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三大教派(拉丁,希腊,亚美尼亚)直到1959年才达成一项重大的翻修计划。其指导原则是,只有无法发挥结构功能的部分才予以更换。为符合十一世纪的圆形大厅以及十二世纪的教堂风格,当地砖瓦匠接受了切削石块的培训。
教堂动荡的历史对今天的游客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拜占庭,中世纪,十字军,和现代元素混在一起形成奇怪的混搭风格,掌管教堂的各基督教派以各自独特的风格来装饰他们的教堂。在许多方面,圣墓教堂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基督教界最神圣的地方,它极易令人失望。但与此同时,其闻名的历史和巨大的宗教意义也使得参观变得非常有意义。